close

  臺海網(微博)11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近來臺灣經常出現群眾抗議活動,發動群眾運動者自認為是“公民的覺醒”。不過,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將在海峽導報發表評論文章說,觀察這些群眾活動的動機與訴求,並非全然為公義而論辯、為公益而發聲,不乏都是故意嗆聲甚至惡意對抗。若“公民的覺醒”淪為“錯亂的覺醒”,無異是民主法治的倒退、公民社會的逆流。
  潘錫堂以“監聽案”為例說,監聽是受到“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約束,如有越權違法,人民有權反對。而特偵組將涉入司法個案關說者公之於眾,而且事證確鑿,攸關司法公正之大事,這些團體為何沒有回應,任由特偵組反成受害者?此為臺灣“濫情而理盲”之明證之一。而近期黑心食品大爆發,這種關係民生消費的大事,卻不見“公民的覺醒”。
  責任編輯:吳生林  (原標題:為何黑心食品大爆發反不見“公民覺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x38hxm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