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共振,百裡產業一線牽——
  □本報國慶走基層小分隊
  10月5日發自雅安市雨城區中里鎮上里鎮
  位於雅安市雨城區的隴西河,一肩挑著兩個國家4A級景區。隴西河的頭頂枕著上里古鎮,腳下踏著碧峰峽風景區。處在兩個旅游“老大哥”之中的中里鎮,既是革命老區,又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強烈地震的災區。
  10月5日一早,記者一行沿著隴西河上行,一路經過碧峰峽景區,前往中里鎮和上里鎮。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相隔十分鐘的路程,上里、中里兩個擁有相同文化基因的村鎮,正借助災後重建形成產業共振,實現從民生到產業的“大變身”。
  老區變景區,紅色文化聯動文旅產業線
  一面中國工農紅軍軍旗,一幅寫有“雅安縣蘇維埃紅色農莊”的招牌……在中里鎮龍泉新村的村口,這一組醒目的標識讓原本打算前往上里古鎮的韓先生忍不住踩下剎車。
  在龍泉新村,隨處可見鮮艷的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幾家紅色紀念品專賣店臨街而立。一塊鮮紅的紅色農莊簡介牌解答了韓先生的疑惑。“1935年12月,紅軍在中里建立雅安縣蘇維埃政權,並以此為中心相繼成立15個鄉蘇維埃、52個村蘇維埃,組建了游擊隊、少先隊、兒童團、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全區共有670餘人參加紅軍,榮膺‘革命老區’稱號。”
  從鄉政府開完產業規劃會匆匆趕回來的龍泉新村黨支部書記吳桂華告訴記者,中里鎮很多地方仍遺留著濃厚的紅色印記。“除了雅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在我們村子對面,還有紅軍打仗時留下的戰壕、防空洞。”吳桂華說,“紅色農莊”正是龍泉新村依托紅色文化打造的一個特色旅游點。
  在吳桂華為“紅色農莊”謀劃的同時,距離龍泉新村“紅色農莊”10分鐘車程的上里古鎮,老紅軍後代彭康開設的紅軍飯店早已賓客盈門。飯店外,雪山老腊肉、穿越草地、翻越夾金山、搶奪瀘定橋、三軍會師等特色菜名惹人遐想;飯店內,用彭康的父親、伯父等老紅軍的照片、文物裝飾的牆面同樣扯人眼球。“開業十年,我們的飯店已經名揚海內外,很多客人專門趕過來吃我們的特色菜。最多的時候,一天要接待近千名客人。”
  紅軍飯店的生意讓吳桂華也看到希望。“我們村子位於上里古鎮和碧峰峽景區中間,每逢大假,這兩個景點往往打堆堆。我們也希望發展自己的特色旅游,吸引游客來這裡。”吳桂華說,紅色農莊涵蓋了農業公園、紅色農家樂、鄉土農家樂、紅色紀念品等不同業態,不僅要讓經過的游客“剎一腳”,還希望能夠串聯起碧峰峽景區、上里古鎮,讓相連通的文化基因產生共振,形成相互支撐又別具特色的旅游線。
  一顆獼猴桃,串成一條產業鏈
  “十塊錢一斤,紅心獼猴桃,來嘗嘗吧。”下午2點,戴著遮陽帽,在上里古鎮景區的入口處,上里鎮的村民李秀英向游客吆喝著。在李秀英的旁邊,一筐筐獼猴桃堆在竹籃里。
  圍繞一顆獼猴桃,上里和中里鎮能翻出不同的“花樣”。和李秀英不同,龍泉新村的村民李正全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雅安來的老闆施印,自己則在施印開設的獼猴桃採摘園裡當起了“上班族”。“每個月一千多元,比自己種地收入穩定多了。”李正全說,兒子女兒都外出打工,自己年齡大了乾不了重活,索性就把土地流轉出去,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每天走路5分鐘就能上班,兒女也放心。”
  也有農戶選擇自己種植獼猴桃。“我們的獼猴桃不愁賣。除了游客採摘,來自省內外的大客戶早已經和我們簽訂了合同。”龍泉新村的農民林建如是說。
  在上里和中里鎮,已經形成了一條集現代農業、觀光體驗、休閑旅游於一體的產業鏈。吳桂華告訴記者,作為災後產業重建的項目,龍泉新村目前已建成集獼猴桃觀光園、茶葉觀光園、藍莓體驗園、食用菌觀光園等多個產業園區於一體的農業公園。“園區里配套了健身游道、賞景台、休閑廳、紅色文化長廊等休閑設施,人們來這裡有吃的、有看的、有玩的。”
  一邊是紅色文化,一邊是現代觀光農業。在上里和中里,兩條產業線交織共振,形成了一條融合發展的產業帶。這條產業帶,最終都將融入雅安市百裡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成為這條規劃總面積190平方公里文旅經濟帶上的一抹風景,同時也在為一個名為“國家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的新名詞探路。
  (本報記者 張珏娟 張良娟李思憶)
  (原標題:紅色記憶引領老區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x38hxmi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